澳門,對許多民眾而言,或許不陌生,也就是在香港隔壁的一座小島。的確,腹地有限的小島,卻有著許多的小驚奇,常常有人說,3到4天就可以把澳門玩透透,這說法正確,也可以說不正確,端看你怎麼玩。在僅有90分鐘的航程裡,記者在輕旅行的度假中,藉由鏡頭中的世界,分享這趟旅程中的特別之處,將會分成不同篇幅,與閱聽眾一起探索澳門視角。
這次前往澳門,在網路上快速蒐集了幾個可以體驗當地的方式,這一篇就來聊聊一些趴趴走的洗禮,這次旅程中遇見一位台灣女孩黃小姐,獨自一人前往澳門旅行,體驗許多刺激的活動,她說道:澳門交通方便、治安不錯、吃也算方便,重點是公車也很發達,且班次多,想到哪裡都方便,只要用谷哥地圖搜尋一下,就可以很快知道該怎麼前往。
會與黃小姐相遇,是記者前往體驗飛索,它是世界排名第三逾388米長的滑索,起點設於「澳門葡京人」的懷舊澳門區內一座特別建造的60米高塔上,擁有五條滑索並能讓五名乘客同時飛行,實際體驗時速高達55英里的滑行快感,澳門飛索設有日間和夜間的飛行體驗,日間飛行時可以在高空360度飽覽周遭景色,夜間飛行則可享受世界級沉浸式超感官視聽體驗。
接下來是澳門觀光塔(233米),可以遠眺澳門全景,甚至再向遠延伸,甚至看到香港的景色,佇立於透明玻璃地板,讓整個澳門360°環迴景觀盡收眼底,喜歡刺激的朋友可以考慮笨豬跳、高飛跳、塔尖空中漫步等挑戰,這次記者沒有去體驗,想留下一點遺憾,期待下次來的時候可以一圓夢想,來一場笨豬跳(高速墜落)。
這裡同樣可以分成白天或晚上來訪,無論是日景還是夜景,都值得可以慢慢欣賞,若是第一次來澳門,這裡雖然是個老景點,但肯定也是地標之一,沒來過澳門塔跟大三巴牌坊,別說你來過澳門唷。
話說大三巴牌坊,許多台灣民眾一定不陌生,對記者而言,嚴格來說也是第二次到訪,大三巴牌坊屬於「聖保羅學院天主之母教堂遺址,於1602年開始修建,現在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。整個建築工程於1637至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;目前所見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後落成的部分。1835年,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,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。自此之後,這里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羅教堂遺址。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,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。
順著牌坊往下走,另一個也是牌坊附近必訪的景點「議事亭前地廣場」,因地處澳門市政廳前身的「議事亭」前方而得名,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。兩側建築建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,右側有具西方古典主義特色的郵電局大樓、新古典主義的仁慈堂大樓,左側是新古典主義的三層樓宇,建築豐富多采。70年代時在廣場中央蓋了噴水池,廣場便被當地居民俗稱為「噴水池」,這次前來剛好是農曆春節的尾巴,最後一天到訪之際,也恰巧是元宵節,感覺上這裡的朋友不太流行吃元宵,但濃濃的年味則是處處可見。
另外一個對記者而言有點有趣,被稱為「戀愛巷」。現場幾乎滿滿的內地女孩們,紛紛在巷內尋找完美視角,女孩們光是拍一張滿意的照片,可能就要長達十幾分鐘,看在我這觀光客眼裡,真心不騙覺得她們比我還講究與專業,50公尺的小巷內,兩旁都是色彩繽紛的葡式建築,可以說IG網美必拍!
至於牌坊附近的「關前老街」、「玫瑰聖母院」等等,雖然沒有過多的街拍,但不免俗的還是要簡介一下,喜歡挖掘小細節的讀者,倒是可以來這裡晃晃。因為這裡昔日曾是管理澳門對外貿易的海關一帶,現在開發成特色老街。該區仍保留本澳傳統產業的商舖,如神香、二手舊物和古董等,也有一些店舖翻新成特色咖啡店和文創店等,且不定期舉辦活動與文創市集,藉此吸引旅客到訪。
而玫瑰聖母堂是聖多明我會(道明會)於1587年創建的教堂,也是該會在中國建立的第一所教堂。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,華人稱之為“板障廟”,後稱“板樟廟”。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,故又稱“玫瑰堂”。而自1929年起,該教堂又成為傳播葡萄牙花地瑪聖母崇拜的重要基地,每年5月13日舉行花地瑪聖母聖像巡遊,是本地天主教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。整座教堂建築外觀富麗堂皇,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經典代表。
如果體力上允許,繼續往下走,接下來的幾個地點,就不一定觀光客走得到,但大家也許知道,澳門是西方宗教在中國傳教的重點區域,相關教堂、修道院都有其故事,而記者順著友人的建議,來到不一樣的場景,幾乎沒有觀光客的情況下,進入教堂後,心情突然平許多,甚至舒服到不想離開,冥冥中或許有些緣分,讓鮮少經歷這些處所的此刻,透過鏡頭下,或許值得讀者前往探訪。
聖老楞佐教堂創立於16世紀中葉,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。教堂後來幾經重建,目前的規模形成於1846年。華人稱之為“風信堂”,又以粵語諧音稱為“風順堂”,有祈求“風調雨順”之意。根據澳門世界遺產資料顯示,教堂為一層建築,入口部分有夾層,鐘樓為三層。教堂平面是拉丁十字,中間是跨度為15公尺的中廳,無柱廊阻隔,覆蓋木製拱頂,從天花之上垂下數個華麗的枝型大吊燈,這是聖老楞佐教堂引以為傲的裝飾。與澳門其他教堂一樣,兩旁設置多個小祭壇供奉天主教聖徒。
離教堂不遠處,也有另一個聖若瑟修道院於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辦。在兩百多年的辦學過程中,聖若瑟修道院培養了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教會的人才,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「少林寺」。修道院大樓最初為二層建築,經加建成為今天三層規模,大樓主要以青磚為建築材料,寬厚的牆身建在花崗石基礎上,修院內各層房間一般由既長且寬的走廊貫連,其中一條縱向走廊寬3.8 米,長達80 米。房間的門窗均為半圓拱狀。除地面層鋪麻石或大階磚外,其餘各層均鋪上柚木地板,並設有木天花,大樓之屋頂為中式瓦頂,杉木樑直接架在牆體上。整個大樓設計以簡單靈活為主。
或許讀者會問,這些教堂、修道院有甚麼好逛的?但不可諱言,要在東方社會,找到這些保有這麼美又完整的古蹟教會、修道院等,著實真的不容易,進入室內除了必須徹底安靜之外,既使非宗教信仰而言,都能從細節中看見藝術之美,況且記者親身漫遊之際,徹底體會到那種心情徹底平靜的感受,相當建議台灣的旅客可以深度旅遊的姿態,前往朝聖與洗禮,更是強烈建議平日去不會有太多人潮,逛起來更加舒服。
不免俗地會有讀者可能會問,這附近有一些較知名的「鄭家大屋」、「媽閣廟」怎麼沒有介紹到,記者在這兩處逗留較久,也拍了些許照片,將在另一篇再跟讀者分享。
更多新聞推薦
● 酸朱韓侯「落選當市長」 陳揮文轟:國民黨敗選,是黃復興的問題嗎?
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6%BE%B3%E9%96%80%E5%9C%96%E8%BC%AF-%E8%91%A1%E5%BC%8F%E9%A2%A8%E6%83%85%
留言列表